涤生手示(宝应舟中)
徐寿衡之长子次子皆殇,其妻(扶正者)并其女亦丧,附及。
◎评点:二十三四聪明始小开
曾纪泽这次生的女儿,是他的次女,取名广珣。广珣后嫁给浙江吴兴人吴永。吴永并非湘军将帅之后,亦不是名宦之裔。他出身平民之家,功名亦不过一秀才而已。他是怎么娶的曾袭侯的千金呢?原来,吴永在二十一岁那年客居长沙,结识湘阴郭家的后人,因此得以跟随赋闲在家的郭嵩焘。郭嵩焘赏识吴的才华,将他推荐给时任户部侍郎的曾纪泽。曾聘吴为西席。光绪十四年,二十四岁的吴永与时年二十二岁的曾广珣结婚。吴永最大的官只做到道员为止,但他却在近代史上有点小名气。他的这点名气完全得之于一个偶然的机缘。
光绪二十六年,八国联军打进北京,慈禧携带光绪帝匆忙西逃,离开北京后到的第一个县城为怀来县,而此时的怀来县令正是吴永。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吴永接驾,让饥寒交迫的慈禧吃上了东西,穿上了像样的衣服。吴永给慈禧换的衣服正是其妻广珣的,只可惜此时广珣已去世。推算起来,广珣生年不及三十四岁,且不曾留下儿女。慈禧赏识吴永能办事,便将其留在身边,为她的西行车队办后勤。就这样,吴永跟随慈禧整整一年,与慈禧、光绪帝一道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岁月,成了两宫的患难之交。因为此,在两宫回銮时,他便擢升广东雷琼道员。吴永后来将他的这段奇遇写成《庚子西狩丛谈》一书,记述了慈禧逃难途中的种种细节,甚为历史学家、掌故学家们看重,成为研究庚子、辛丑年间的一部信史。吴永于民国二十五年七十二岁上死去,一生没有什么事业可言,但他能做曾氏的孙女婿和慈禧太后的患难朋友,也算是命运不凡了。
值得我们注意的是,在这封信里曾氏谈到了他自己的智力开发史:二十岁前后,他的文章尚是脉络不清晰文句不圆熟。二十三四岁时聪明初开。这两年间他接连中秀才、中举人,应该说此时的诗文已经是很好的了。曾氏并没有把二十八岁时中进士点翰林作为聪明大开的标记,而是将三四年后的三十一二岁作为分界线。这两年间,曾氏供职翰林院,拜唐鉴为师,在唐的指点下攻读宋明理学,身体力行,与倭仁、吴廷栋、邵懿辰等一班师友,以学问节义相砥砺;又详究前史,求经世之学,兼治古诗文词,从当时的文章大家梅曾亮、何绍基等人游。曾氏从三家村的功名之学走进真正的学术殿堂,正是在这段时间,一生事业的学问基础奠定于此。他将这两年视为自己的聪明大开期,是很有道理的。
曾氏的智力开发史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。它告诉我们,曾氏并非神童。事实上,神童也并不见得就是好事。神童大都无大出息大作为,就是因为智力开发得太早的缘故。过早被人颂扬,过早享受优越的待遇,只会将天才扼杀在温柔手里。它也告诉我们,学历和学位与真正的学问不完全相等,即便得了个博士,也还只能说刚迈进学问之门。聪明大开、智慧大开,是在独自探得学问骊珠之后。它还告诉我们,一个男孩子即便三十岁还没找到安身立命之处,亦不必太担忧,还有几年可以寻找,可以闯荡;只要在三十多岁前定下一生的目标,依旧可望成大事业、大成就。
致沅弟(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九日)
沅弟左右:
十八之败,杏南表弟阵亡,营官亡者亦多,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,弟日内心绪之忧恼,万难自解。然事已如此,只好硬心狠肠,付之不问,而一意料理军务,补救一分即算一分。弟已立大功于前,即使屡挫,识者犹当恕之。比之兄在岳州、靖港败后栖身高峰寺,胡文忠在奓山败后舟居六溪口气象,犹当略胜。高峰寺、六溪口尚可再振,而弟今不求再振乎?
此时须将劾官相之案、圣眷之隆替、言路之弹劾一概不管。袁了凡所谓“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,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”,另起锅灶,重开世界。安知此两番之大败,非天之磨炼英雄,使弟大有长进乎?谚云“吃一堑长一智”,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。务须咬牙励志,蓄其气而长其智,切不可苶然自馁也。
◎评点:咬牙励志勿因失败而自馁
彭毓橘字杏南,系曾氏姑奶奶的孙子,当年吉字营中的重要将领;打下金陵后,被封记名按察使,并获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。老九建新湘军,他与郭松林同任统领。据史载,彭毓橘兵败被俘后遭捻军肢解,死得很惨。捻军如此善战,这可能是刚刚取得对太平军大胜的湘淮军们所没有想到的。跋扈骄矜的曾老九因郭松林、彭毓橘的接连失败,终于陷于舆论和军事的双重困境中。面对如此局面,做哥哥的当然不能再指责了,只能反过来安慰他,将当年自己和胡林翼屡败屡战的往事翻出来,让颇有点沮丧的老九增加点自信心。
曾氏说他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,这是一句实话。人的一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,没有不受挫折的,蒙羞受辱的事绝大多数人也会经历过。但挫折羞辱对于不同的人来说,则会有不同的后果。性格刚烈、心理素质坚强的人,往往会将挫折羞辱作为激励自己上进的动力,从而造就出一个人才来。性格懦弱、心理素质脆嫩的人,则会被挫折羞辱所打垮,从此一蹶不振。这正好比一股激流冲刷下来,遇到岩石则会溅起美丽的浪花,遇到泥土则会出现一摊泥浆。
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质固然得之于天授,但有意识地加以培养,也是可望收到好效果的。曾氏经常说“读书可以改变气质”。他第一次使用望远镜时,就对玻璃镜片经过多次打磨后能改变其原本性质一事大发感慨,认为人经过多次打磨后也能有质的飞跃。每当失意之时则咬牙励志,不灰心、不自馁、不屈服,这便是最好的自我打磨。曾氏说:“劲气常抱于胸,而百挫不渝。”一个人能如此坚毅,世上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!